2024届高三统编历史知识纲要(十四)

产品中心

详情介绍

  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要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但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反映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00年,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这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理论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给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的一击。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

  2、瓦特改良蒸汽机:1769年,瓦特开始改良蒸汽机,提高了热效能,并使其动力运动形式变为旋转运动。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②电动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为电力工业开辟前景。

  ③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生1882年在纽约创建第一个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变成网络。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立体交通、新的通讯工具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网络技术的发明:1969年,国际互联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5、认识: 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的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成因:法国大震荡了整个欧洲;工业在在欧洲迅速延伸;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失去了实现的可能,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成因:工业深入开展,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社会矛盾尖锐,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重要标准,浪漫主义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没有实现,所以出现了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代表:西班牙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成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作品《英雄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作品完成于1804年,最初,该曲是贝多芬为献给拿破仑而作的,体现他对英雄的崇拜。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道路上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⑤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1)客观条件: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②一战一方面激化了的各种矛盾,加速了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4、七月流血事件:(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经过:→→结束(3)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转向暴力。

  (1)经过:1917.11.6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11.7进攻冬宫→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

  (2)对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

  (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从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可以看出: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的农村,这就是我们之后归纳的“城市中心论”,而这样一条道路是适合的。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中国前期(旧主义)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必须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订政策,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6)评价: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①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3)标志:1921年3月,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从战时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6)实质: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②理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称。

  (1)积极: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②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1)战时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2)战时主义政策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幻想直接进入主义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危机。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上一篇:年养100万斤牛蛙、0尾水排放!渔公子探索中国首家工业化循环水牛蛙基地
下一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干熄焦节能环保升级项目启动